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5-08-28 09:22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农特产品要开展营销新思路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后,雷山鱼酱这款贵州苗家特色美食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节目播出不到半天,电商便将鱼酱生产厂家的存货抢购一空。日前,记者来到雷山县各土特产专卖店,发现正当时令的鱼酱早已出售一空。热卖突然而来,一直名不见经传的雷山鱼酱一夜间有了全国范围的知名度。然而业内人士却不无担忧地指出,舌尖上的热卖,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贵州土特产“文化营销”的短板。
记者从电商天猫网了解到,当片子播完后的第二天10时,精明的电商就联系到鱼酱制作厂家挂网销售,20秒钟就卖出5罐,不到晚上10时,1000罐鱼酱全部卖完,净重1.2吨,这是供应厂家过去一年的销售量。
听说一天就把鱼酱卖完了,制作雷山鱼酱的老厂长以为碰上了骗子。直到电商老板将1000多罐鱼酱的货款打给他,又预付了8月份出产的2000罐定金,老厂长才最终放了心。
此前鱼酱价格一直偏低,批发和零散售价约为每斤25元,而经过包装,鱼酱的价位直接翻了近6倍。在《舌尖2》播出前,雷山鱼酱90%是作为土特产在当地出售,外出打工的人随身带走罐鱼酱几乎是雷山鱼酱唯一的外销途径。
采访中,贵州当地一些学者和营销界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忧:雷山鱼酱一直以来都是地方名特产,可为什么一直不能打出品牌效应走出贵州,而是要等到《舌尖2》播出后才能火爆?
“其实《舌尖2》并不注重商业宣传,而是注重美食背后文化的包装。”贵州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与评估中心主任、产业经济学博士汪劲松认为,雷山鱼酱的热卖给贵州本地企业发出了警醒,应当重视产品的“文化包装”。
据了解,实际上贵州还有很多和雷山鱼酱一样的名优土特产,如毕节手撕豆腐、安顺蜡染、苗绣、银饰等等,但大都缺乏文化包装,鲜有人问津。
去年,贵州财经大学调研发现,黄果树等纯自然景观区的游客量正在下降,而西江苗寨、黎平侗寨等能够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景区热度则越来越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而许多企业却还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
汪劲松说,近年来,贵州一些带有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侧重于挖掘商品属性,并没有推销其文化价值。“质量和需求是两种概念。如果还不改变,将来就会出现‘产品自己的,品牌别人的’情况,永远处于加工产业链的下游。”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