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特产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特产新闻 >

特产美食-书册糕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添加人:zhtcw    添加时间:2015-06-10 11:43   浏览量:

核心提示:  记得,作家张爱玲小时候常梦见吃书册糕,但“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

 记得,作家张爱玲小时候常梦见吃书册糕,但“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

  自从上学以后,我与边上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因为母亲认为他们学习不好。如果我向她汇报和他们出去玩,被批准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尤其是那种漫山遍野跑的,更是没门。我想我有点孤独,甚至有点孤僻的性格就是从那时起养成的。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不事事汇报,常常一个人,孤魂野鬼似地在山上,在海边游荡。

  有一年的秋冬天,村里在过一个大节。应该是农历十月的“老爷下天”(具体是哪一天我从来也记不住,也没想过去记住),那时我小学四、五年级。不知道为什么越是大节日,越是闹热,我反而觉得越孤单越寂寞,心里有一种出去冒险的渴望。村里最高的山在海边,叫“大肚山”,海拔大概五、六百米。我就一个人飘了几公里的路到了海边。在海边溜了一会,就决定爬上那座觉得有点神秘的山峰。山并不很陡,但也很有几处必须得手脚并用才爬上的地方。到了最高峰,往下望,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时还没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世界如棋盘,人们如棋子。上巷祠的广场上在搞祭祀活动,幡动旗摆,感觉有些飘渺。在那个自古至今也没有几个村人会想到去爬上的山峰,我逗留了几分钟,就下来了。村里没有一丝风,山峰上却衣袂飘飘如仙至。上山容易下山难,有几次让人心悸的时候,但有惊无险下到了山下。

  回到家里,又冷又饿。灶台上的瓷盘里摆着几块书册糕,是母亲刚刚拜过“老爷”的,我就拿了一块吃起来。我以前从来没觉得书册糕那么好吃,以后也没再觉得那么好吃。我想书册糕还是那些书册糕,但当时的我不在一个“常态”。当时觉得咬之如凝脂,入口松软润齿颊,香气弥漫鼻尖口咽。那时的书册糕为了喜庆,首层的表面会用食用色素“花红”印上图案,我平常不太喜欢吃之一层,因为有点苦。但那天竟连苦味都没感觉到。

  册糕也叫云片糕,因为色洁白,一片片薄如纸,状如书册,所以有书册糕之称。书册糕一拿近嘴边,就有一种清香扑鼻而来。它由糯米、猪油、榄仁、芝麻、天然香料等碾碎炒熟,再掺上熬好的糖浆,经过碾压成型,最后均匀地切出薄片。据称上好的书册糕揭出一片来,柔韧到可以卷成戒指;薄到一点火就像纸一样可以烧起来。小时候吃的书册糕,是对付穷人的。质量自然没有这么好,但每一片也是可以清晰地分离的。

  书册糕状如书册,又有书册之名。我不知道拜神时,母亲有没有因为祭品是书册糕而向老爷祈福我们成绩进步,榜上有名。但我很痛恨的教科书,无论年代有多么久远,母亲都用一个箱子,一一保存着。不识字的母亲也是出自对知识的某种崇拜,和希冀我们依靠学历脱贫过上好生活。至于其它的她也很难想到,也超出她的理解范围。各种压抑和痛苦也许是中国的大环境使得我们必须承受的。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应该少受这方面不必要的痛苦。但放眼社会,却不尽然......

  记得,作家张爱玲小时候常梦见吃书册糕,但“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

  特产特说

  我本来很想找到一些史实,可以了解书册糕的起源。但终于还是没找到太确凿的资料。但似乎有一个印象是,除了潮汕地区,江浙地区是书册糕较为盛行的地区。清朝初年书册糕已很流行。那么它的起源肯定早得多。

  宋朝尤其南宋时期,江浙一带人口稠密,由于战乱,有相当一部分避乱到福建和广东潮汕,像我们家族的先祖就来自现在的南京。不知书册糕的制作也否是那时从江浙带来潮汕?如果有研究的朋友请不吝指教啊!

  文/吴宏业

(责任编辑:zhtcw)

相关新闻

特产文化

>>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中国特产报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食品监督网 中国食品招商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湖北农业信息网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诚征英才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