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添加人: 添加时间:2014-08-19 01:01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作为农业大市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哈尔滨市的“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呼兰韭菜”、“巴彦大豆”等21种农产品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认
作为农业大市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哈尔滨市的“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呼兰韭菜”、“巴彦大豆”等21种农产品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认证。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各大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时发现,包括“阿城蒜”等在内的部分“国标”农产品已难觅踪影。
“阿城大蒜”曾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全国,并于2008年获得了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但由于种植成本高、销售价格低等原因,近年来当地许多蒜农已不再种植大蒜。
阿城区南城村三队蒜农邱雅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一亩大蒜来算,需要70挂蒜种,1袋化肥,收获时需要雇两名工人拣蒜。蒜种每挂26元,化肥一袋180元,工人费用200元,加起来一共2200元的成本。大蒜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如果每斤卖不上2.2元就会亏本。去年7月份中间商给蒜农的平均蒜价为每斤3.5元钱,邱雅清种了4亩大蒜,一年下来赚了5200元,而同村改种玉米的蒜农每亩地毛利润可达8000元左右。
在南城村,像邱雅清这样的蒜农已经为数不多了。很多村民开始陆续放弃种植大蒜,改种玉米、毛葱这些产量高的作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阿城蒜”一家一户的零散销售状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山东金乡,种蒜不仅形成了大规模产业化经营,近年还有相当部分大蒜远销海外。
虽然“辣味浓、葱杆长”,但是在市场上“呼兰大葱”却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呼兰大葱”在2008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呼兰大葱”几乎占据整个哈尔滨市场,省内商贩更要靠关系才能收到葱。随着各地大葱种植面积的发展,“呼兰大葱”种植户的品牌意识差,再加上东北寒地种植成本较高,没有价格优势的“呼兰大葱”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呼兰区原野村四队菜农王秀丽告诉记者,“呼蒲友 桂林桑拿 深圳桑拿按摩网 东莞蒲友 广州桑拿按摩 上海贵族宝贝兰大葱”在哈尔滨市秋菜上市的时候卖到6毛钱都很费劲,但她知道其产品以品质而言,在北京即使2元钱也会很好卖。不过,她的大葱依旧滞销,因为不知道怎么找到北京的买家。
现在包括王秀丽在内的很多农户已经改种萝卜丁、黄瓜和西红柿等作物。呼兰区富强村六队菜农李桂清告诉记者,以一个240平方米的温室种植大葱为例,一个冬天的煤钱就得2000多块,棚室的大葱就算2块钱一斤、一年两茬的话才能卖2400多块钱。如果种萝卜丁的话,每年能卖三茬菜,加起来毛利润能超过一万元。
“巴彦大豆”是哈尔滨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2008年是“巴彦大豆”种植最火的一年,当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后,巴彦县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然而这几年,“巴彦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2年种植面积不足60万亩。由于没有对其取得的地理标志进行大力宣传和产品深加工,“巴彦大豆”的衍生产品被冠上其他商标,“巴彦大豆”渐渐在市场上“消失”。
据国家工商部门调查显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平均价格比获得标志前上涨1至3倍,但目前哈尔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多个农产品中,除少数品种外,大多数并未因为拥有这块金字招牌而体现出明显经济效益。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认为,哈尔滨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所以出现“申请时轰轰烈烈、申请后销声匿迹”的尴尬局面,主要是缺少市场开发资金,生产规模过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上社会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关注度不高,消费者对其较为陌生,导致这些农产品陷入发展窘局。对此,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认为,破解地方名优农产品发展瓶颈首先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作用,积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推介,整合培育、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