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农村杂志社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3-04-28 11:19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对话人:章文彪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扶贫办)主任
对话人:章文彪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扶贫办)主任
邵峰 浙江省农办(扶贫办)副主任
闪光的轨迹:浙江农民收入独领风骚
记者: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浙江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取得了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8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的骄人成绩。首先请两位领导介绍一下浙江农民收入这28年持续领先的发展历程和可供分享的基本经验。
章文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水平大幅提高,绝对值连续28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5元,十年后提高到902元,年均增长13.2%。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业多种经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到了第二个十年,国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农民收入增速出现下滑。1989年至1999年,浙江农民收入年均增幅下降至5.2%,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农民收入增幅最低的时期。1992年之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加速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两度出台促进农民增收的综合性政策,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持续时间长、年均增幅大的黄金十年。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4254元,到2012年已增加到14552元,年均增幅接近9%。这一时期,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来的发展红利,得益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改革红利,也得益于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带来的人口红利。
邵峰:在黄金十年中,2004年、2009年,是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年份。2004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上年的2.43:1缩小到2.39:1。这是1995年之后出现的首次缩小,标志着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出现转机,开始进入相持、波动和总体缩小阶段。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7元,登上万元台阶,这是一个令人急迫和期待的信息,当时倍感“兴奋”:不仅因为农民人均收入在经历20年“四位数”上前行后,跃迁到“五位数”前行,更因为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还可以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的“超万”目标,让人多了一份如释重负的喜悦。
浙江农民人均收入30多年持续较快增长,与浙江领先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成果长期累积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基本形成密不可分。浙江走的是一条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能人创业为先导,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创共富”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最终绘就了“先创带后创、推动全民创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致富”的生动图景。
新情况:长期高基数增长的背后
记者: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一路飘红走高,无疑令人振奋和欣慰,但就像跳高一样,高度越高,每增加一公分的难度就越大。“破万”后,浙江农民收入上行的压力是否明显加大?有没有出现一些制约瓶颈?
邵峰:是的。长期高基数的增长背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逐渐上升,并开始呈现出“疲态”,增幅也开始慢于东部一些省份。其中,2007年之前,因受益于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全省农民纯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近年来,因收入基数抬高、传统增收潜力挖掘等因素,浙江农民收入增长已先行进入高基数、缓增长、调结构、求均衡的阶段。相对而言,保持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困难更多、压力更大。
章文彪:当前,我省农民增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一是增速放缓。201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增幅和实际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4.3和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和大多数省份的增幅。二是结构性矛盾显现。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从扩大就业规模到提高就业层次结构性转换的挑战;经营性收入增长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业自然风险影响扩大、农民创业难度加大的挑战;财产性收入增长面临财产增值渠道不多的制约;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制约。三是低收入农户和纯小农户增收乏力。这两类群体增收主要依靠扶贫开发和转移支付,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机制不稳。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369扩大到2.374。
新思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记者:增速放缓,需要客观面对;增收渐难,需要理性分析。那么,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该从何处着手,找准突破点?
章文彪:简单说,突破点就在于加快转变增收方式。我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已连续28年位居全国省区之首,这是我省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最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加速升级、城市化加速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我省农民增收格局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变迁阶段,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邵峰:之所以提出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主要基于四点考虑:
其一,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的基本完成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农民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的格局将难以为继,需要更多地依靠农民就业层次的持续提升和农民参与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会服务等就地灵活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工资性收入这一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能够更加巩固。
其二,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自然风险影响的不断扩大、农民创业门槛的不断抬高和未创业农民创业能力的持续下降,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农民以低技术、低成本、低素质为特征的低门槛创业和农业补贴水平逐年提高的格局将难以为继,需要更多地依靠农民创业主体培育、创业方式创新、创业领域拓展、创业平台建设和创业服务优化来促进农民创业队伍扩大,使经营性收入这一农民收入的“浙江特色”能够更加夺目。
其三,随着各类创业主体的做大做强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依靠征地补偿、银行存款、房屋租赁、土地流转的格局将难以为继,需要更多地依靠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各类股份合作组织组建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途径及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让更多的农民持有股份、拥有分红,使财产性收入这一农民收入的“潜在渠道”能够越来越宽。
其四,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成、扶贫对象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财政增收难度的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公共服务种类逐年增加、标准逐年提高和区域扶贫开发重点推进的格局将难以为继,需要更多地依靠公共服务制度的不断健全、区域扶贫与人群扶贫的同步推进、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的不断完善,使转移性收入这一农民收入的“共享蛋糕”能够越来越大。
新目标:提前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记者:据了解,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三农”文件的主题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这个文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章文彪: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它是我省在新起点上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宣言书、进军号。其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00元(2010年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5:1;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元左右(2012年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3:1;力争提前1-2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24000元以上。
在导向上,文件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持续”,即尽可能避免农民收入年度增幅的明显波动;二是“普遍”,即尽可能实现不同群体农民都能增收;三是“较快”,即尽可能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平均增幅。
在途径上,文件提出了“四个依靠”:一是依靠强化科技兴农和加快体制创新,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二是依靠壮大创业队伍和提高就业层次,增加非农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三是依靠深化农村改革和保障财产权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依靠提升公共服务和加大扶贫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
邵峰:当前,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变迁阶段,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是实现全省“四翻番”(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战略目标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一个目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新举措:大力推进五大行动计划
记者:浙江农民向来就有“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智慧与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真金白银的惠农举措。请问,浙江省在推进农民收入倍增中将采取哪些得力的政策措施?
章文彪:主要是推进五大行动计划。第一,农业现代化行动计划。现代农业发展是增加务农农民收入的重要领域。针对农业经营效益偏低、务农农民增收相对困难等问题,我们将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方面,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完善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补助和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功能拓展,落实合作社税收优惠及合作社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的政策,加快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全面推行联合社工商登记工作。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方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价格预警机制。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区道路、标准鱼塘和渔港等项目,加快推行耕地保护补偿制度,2013年每市至少选择1个国家或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先行开展试点。
第二,实施农民创业行动。创业农民数量多是我省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的最重要因素,百万农民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是我省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特色。针对创业人才不足、要素供给趋紧等问题,我们将从培育农村创业主体、打造农民创业平台、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三个方面促进更多农民进入创业领域、拥有创业收入。在培育农村创业主体方面,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在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创业。在打造农民创业平台方面,着力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店面商铺、营业用房等农民创业基地,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民创业园建设。在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建立县级综合性农民创业服务中心和区域性分中心,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土地流转、场所租赁、资金融通、人才引进、人员培训、行政审批、工商登记等服务。
第三,实施农民充分就业行动。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是我省农民收入的主体,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稳住这个大头。针对产业发展加速升级、青壮劳力基本转移的实际,我们将把着力点放在加强技术培训、扩大就业规模、改进就业服务上,以提高已转移农民的就业层次、扩大未转移农民的灵活就业。在加强技能培训方面,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并实行免除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学费、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在扩大就业规模方面,除了实行企业招用各类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按规定享受社保补贴等政策外,还要求各地大力开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就业岗位,开展公益性岗位进村活动,扩大农民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在改进就业服务方面,健全城乡统一、功能完全、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合理的工薪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农民工欠薪支付机制,支持发展劳务合作社,帮助就业困难农民就业。
第四,实施农民持股计划。财产性收入是我省农民收入中数量最少、比重最低、增长最慢的一个短腿,同时也是增长潜力最大的一个来源。我们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更多农民拥有股份分红收入。一是扩大持股农民队伍,通过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兴办和在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物业经济参股等多种渠道,促进更多农民持有股份。二是壮大股份合作经济,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物业经济、鼓励以集体土地山林等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和合作兴办产业开发项目、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政策、健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收益分配机制、加强村集体留用地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等途径,促进农民所持股份保值增值。三是规范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经营、股权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等内部治理机制,确保持股农民获得稳定的分红收入。
第五,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帮扶低收入农户实现收入较快增长是促进农民收入普遍增长的重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增强低收入农户的增收能力。目前正在认定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和扶贫重点村,并将出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大力推进产业开发、培训就业、异地搬迁、金融服务和社会救助,让低收入农户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加全面地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成果。
邵峰: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长期任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是创造社会财富和推进现代化的三部发动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成果,这是我们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始终把握的核心。当前,浙江已全面进入了工业化升级、城市化转型、农业现代化加速的新阶段,农民增收方式必须适应这种阶段性变迁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政策正是适应这种阶段性变迁的产物。但愿,这一政策能够使浙江继续保持农民收入领先地位,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中国农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