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3-03-21 09:43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普洱市市委书记沈培平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普洱立足于城市个性的打造 ,以普洱文化问根基,保护生态文明,发扬民族文化,打造城市独特的品牌和名片。
普洱市市委书记沈培平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普洱立足于城市个性的打造 ,以普洱文化问根基,保护生态文明,发扬民族文化,打造城市独特的品牌和名片。
注重全方位生态文明建设
凤凰网城市:您最近提到,十八大报告中最让您感动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报告的重要部分突出出来,并且写进了党章,作为指导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普洱的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普洱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结合休闲产业推进城市发展的?
沈培平: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而言,就相当于一个苦苦探索和饯行的人,理念一下子符合中央的新精神,就像一个走散了的孩子见到妈妈一样的感觉,所以我的感动来自于这里。
普洱一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以及人的生态和社会关系的生态, 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世界上几大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埃及文明到巴比伦文明,到希腊文明,到印度文明,到中华文明、波斯文明、伊朗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没有中断,原因就是这个中华文明的生态没有被破坏。
从数字时代到物理的形态,实际上每个人都呼唤着回到自然的状态。我们这几年强调对植物、动物的保护。另外还有对微生物的保护。我们强调保护民族文化,在相处过程中尊重当地民族文化、生产和生活繁殖。不能因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把原有的绿色生态破坏了。
我们构建了动物保护的方法,比如我们有大象食堂,有动物餐厅、动物疗养院,专门种植一些果树,供动物们食用。通过有意识的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停止了几百万亩的森林的改造工程,这样就维持并保护了普洱的植物、动物的多样性,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普洱。
有一个企业家说,他在疯狂的宣传普洱,有人说他神经病,后来去的人说,看到比那个神经病的宣传还要让人感动,就是因为我们尊重了绿色,尊重了自然,尊重一切我们该尊重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有意无意的,最主要是有意的,最起码推动的是真的生态文明建设。
创造一个心灵安放的空间
凤凰网城市:其实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这样的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活方式转变跟休闲产业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看待的?
沈培平:今天的生活已经比较富裕了,历史上几千年创造的财富可能和我们三十年、五十年差不多。科技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深刻的影响着现代以及未来,人们不再为一顿吃、一顿喝发愁,更注重从物质形态到心灵状态,从物欲满足到生命的安全,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
我们把自然空间加上良好的人文空间,形成一个心灵的空间,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心灵安放的地方,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这样的高度。
如果说所有的人只是物欲的满足就可以的话,那么资本家和地主从不会跳楼自杀,更多的他们抑郁症,他们跳楼自杀,更多是那些有钱的人,像我们西北佤的人们,敲锣打鼓吃一顿饭快乐得不得了。
我觉得幸福跟财富的多少有一定关系,但也没有太多必然的关系,更多跟自己的心灵拥堵不拥堵有关,我觉得这个心灵形成了我们说的脑跟心,这里的“心”说的是意识形态的心,你的心被堵住了,你就觉得一切就没意思了。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要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符合全世界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人民喜欢山水别墅、挪威森林,喜欢公园。我们就不能砍那五百多万亩森林,要把多样性生态保留下来,把普洱的好山好水保留下去。
避免千城一面秉承个性化
凤凰网城市:现在很多内地的城市建设趋同,就是大家所说的“千城一面”。普洱这些年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
沈培平:我非常赞赏你的问题,现在内地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州、市、县、乡镇,差不多都是一个面孔,区别只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衰竭,这无非是你的大一点,我的小一点。实际上我觉得我们陷入了一个大的误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元的,我们有56个民族,我们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建筑的特色,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自我。
我们在今天这个茫然的世界里,我觉得我们的建筑已经失去了灵魂。所以我跟县、乡镇干部说,我们在城市建设、城镇建设中犯了20个错误,包括千城一面、见缝插针,规划理念模式化等。比如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平原城市你就没有高山峡谷,山地城市就需要显山露水,这是山地城市最大的原则,平原不需要,而我们的建设模式里边他是一致的。
例如说我们乡镇临着道路去建市场,这是错误的,在普洱的建设中,比如佤乡全是佤文化特色,是崇拜一切自然的结果,形成山有山神,水有水鬼,树有树魂 ,他们崇拜一切自然,于是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就体现的非常完美。于是我们觉得佤文化建设里边他应该突出“一切自然”的特点,那个时候我们的拉胡子他是崇拜葫芦,它的图腾是葫芦,他们认为他们创始过程中,祖先在混沌的世界里,一个葫芦把他们接入了,这里面有他独特的葫芦文化,这个葫芦文化里边影响了他的生活、生产方式,于是他的建筑里边有很多葫芦的元素,也包括他的爱情观是忠贞不二的,一经结婚一生相守,阿哥阿妹情谊就出来了。
于是我们在建筑文化里边体现这些东西,现在普洱的建筑在做新的设计,在不断的追求个性化,老的建筑在不断的异化改造,改变再改造,今天普洱小县城一个比一个漂亮,实际上他就是用一种全新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各种元素、地域元素、各种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元素,来诠释我们的建筑,这是避免中国千城一面的状态。
打造普洱名片不存在障碍
凤凰网城市: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打造自己城市的一个品牌,一个名片,在您看来普洱打造自己的这个名片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沈培平:普洱有普洱茶、红酒,普洱占尽了天时地利,我们叫“世界茶园、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茶林里长出的城市”、“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我们总是跟普洱茶连在一块,说普洱就想起普洱茶,说普洱茶就想起普洱。我们紧紧抓住普洱文化 ,普洱文化实际上就是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元素,加上生态文化共同构建的。
普洱和缅甸、越南、老挝三个国家接壤, 区别于内地其他城市,普洱有70%的植被,还有那么多大象,普洱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普洱文化,如佤族,我曾经说过如果说19世纪是印第安人的世纪,20世纪是吉普赛人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阿佤人的世纪,我是从原住民的角度来说的。这就是我的符号,要说有什么太大障碍吗?告诉你没有。
城乡统筹全面实现一体化
凤凰网城市:近几年,普洱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实践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创造了城镇化发展“普洱模式”。那么“普洱模式”的发展思路,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哪些?
沈培平:关于城乡统筹,云南省委省政府有个大的定位,实际上大的定位就是“农民进城,城镇进山”,城镇要进到山里边,主动去迎接我们的老百姓,而我们的老百姓要自觉的把自己变成市民。我觉得这是一个城乡统筹里边的最大的融合理念。
农民的城镇化不仅是户口的城镇化,也包括社会保障的一体化,首先我们理念上解决了市民和农民的融合,其次我们从举措上完成了农民进城,城镇进山,政策上放宽障碍。就学、医疗一体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形成了一个双向拥抱形态,市民拥抱农民,农民去拥抱市民,城市向山区发展,主动迎接农民进城,农民进城了主动融入城镇。从理念上、政策上、举措上就完全一体化,我相信云南在这一块,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和赶超下,一定会走的更快、更好、更稳重。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