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特产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特产新闻 >

北京农业巨大转型 城乡配合世界水平

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3-03-21 09:22   浏览量:

核心提示: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建设新农村、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北京在新阶段提出的“新三农”发展目标。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建设新农村、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北京在新阶段提出的“新三农”发展目标。北京农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和发展,呈现出“世界水平”的特点,请看——

  这里是北京!

  据考古学研究,“京西大峡谷”是人类文明的东方源头,可上溯到距今200万年前;“北京人”踏上这片土地的时间可追溯到70万年前;门头沟区东胡林是1万年前北京农业的源头之一;“北京城”留下的建筑痕迹可向前考证3000年;1949年10月1日起,“北京声音”开始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渊源流长的农耕文明在这里扎根、孕育,北京社科院研究员阎崇年对北京文化史的表述,表明农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源文化之一。

  这里独一无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少有哪座城市能把如此多的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集于一身,这里有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世界第二大总部基地,中国政治中心……

  党的十八大勾画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要求。在此之前的中共北京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被正式提出。北京代表中国吹响了赶超世界一流的前进号角。

  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北京对于农业的要求,早已不是“城市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对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更高定位:建成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

  近日,记者走进春天里的京郊大地,探寻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这片热土上走过的路径、轨迹,看北京如何在京城山水间、农家田野里绘就这幅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农业画卷。

  按照世界城市要求定位农村、规划农业、发展农民,对北京农业进行再认识,农业虽是少数但绝不等于小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愈发明显;农业隐性价值逐步显现,且不断增值;农业环境得天独厚,消费、科研、政策等优势无可比拟

  马可·波罗曾说,中国的北京广阔、富裕而美丽,世界上没有人能设计出别的城市来超过它。现在的北京,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0.2亩、农业增加值占比不足1%、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不足6%的城市。

  在这里,农业生产空间的压缩、生产资源的限制、生产成本的高企,都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拦路虎”——传统农业在这里没有出路;与此同时,科技资源丰富、高端人群集聚、政策支持强劲,都为北京发展现代农业孕育了一片沃土。

  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城乡发展全局,开辟了一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大城市地区发展农业的“北京道路”。早在2006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同志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2009年7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

  这种认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期”,以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也远远不是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对北京农业的第一次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业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快速转型升级,步步领先,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的城郊型农业、90年代初起步的都市农业;2003年,北京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战略和方向选择,在全市范围内铺开。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从此提档升级、加速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功能定位也经历了三次转变:上世纪80年代集中在除政治、文化中心外是否承担经济中心职能的讨论上;90年代初《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中,第一次明确了北京要成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发展到新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对比来看,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影随形!

  这背后,是北京农业人的基层实践推动政策出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昌平十三陵旅游区悄然出现的观光采摘园,让人们朦胧看到都市农业的影子;90年代初兴起的朝来农艺园等农业高效示范园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供了可供“摸着过河”的“石头”……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对于北京的价值早已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更上升到对社会层面,主要是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等隐性价值的追求,进一步满足人们“肺”、“眼”、“脑”等多种需求。

  早在1997年,北京就提出把发展设施、籽种、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农业等六种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多功能性得到充分拓展。

  在三次华丽转身中,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农业已经进入到农业和城市关系的高级阶段,用城乡一体化思路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农村开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目前已初步形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具有首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含开发四种功能(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六种特征农业(籽种、设施、循环、休闲、科技、会展)、形成五圈布局(城市农业圈、近郊平原农业圈、远郊平原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合作农业圈)的发展思路,以及创建“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实施“221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

  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已经提出。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力。借鉴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等经验:世界城市建设,离不开郊区发展;富裕起来的城市,更加需要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012年8月,农业部第一次在全国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提出大中城市郊区争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将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

  面对挑战和要求,北京农业怎样应对?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对北京农业的又一考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北京要走在全国最前面,当好火炬手和标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勇于创新,善于突破,敢于胜利。

  北京农业立足于“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着眼城乡全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更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早在八九年前,北京市委常委、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牛有成便系统地思考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思路、内涵与途径,提出“跳出农业看农业”,农业是少数但绝不等于小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愈发明显;农业隐性价值逐步显现,且不断增值;农业环境得天独厚,北京消费、科研、政策等优势无可比拟。初步奠定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

  走进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市开始尝试提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建设新农村、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培育新型农民”的北京“新三农”发展目标。这是北京农业人对北京农业的最新诠释,紧密贴合首都最新定位和宏伟目标。在2011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副市长夏占义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首都农业作为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城市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打造成为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

  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我所理解的‘世界水平的农业’是安全、生态、节能、高效率、高收益、公益性、合作性、高素质的农业,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如今的北京农业,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占领了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制高点,逐渐展现出“世界水平农业”的高水准:发展基础性产业,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发展融合性产业,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低碳产业,拓展生态服务价值。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成为首都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7%,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476元,同比增长11.8%,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

相关新闻

特产文化

>>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食品招商网 中国食品监督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中国特产报 湖北农业信息网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诚征英才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