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3-02-19 13:59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来,中共中央连续十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何不同?有何新亮点?对重庆而言,有何机遇?昨日,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就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谈政策信息
一号文件最大亮点是“放活”
重庆商报:夏主任,您是“三农”问题方面的专家,也是学者型官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传递出什么政策信息?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亮点?
夏祖相: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传递出的信息是中国社会要发展,必须将农业放在第一位,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民小康。
在我看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放活”。文件提出14字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保供增收惠民生”是对农业农村“多予少取”政策的延续,体现了对农村政策的连贯性;而“改革创新添活力”则更多体现了“放活”思路,与往年一号文件相比,这便是最大突破。
重庆商报:“活”在哪些方面?
夏祖相:“活”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前提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前提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经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些都是一号文件的“活”。
重庆商报:一号文件有特别的针对性吗?重庆又将在“活力”方面进行哪些探索?
夏祖相: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工作都很重视,因此,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有拉大的可能。我国农业基础差、底子薄,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增收相对较难。目前,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还需极大改善,收入还需极大提高。究其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不活”,如一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遭遇各种门槛,一些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受到制约,一些市场环节因各种制度制约使农产品无法很好地流通。
这些年,重庆在“活”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如,比全国提前一年多全部免除农业税,为农业发展增添后劲;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民耕地确权办证工作、率先实施三权抵押贷款,目前,我市抵押融资贷款超300亿元,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发展融资难问题;试行“地票”交易,目前累计交易“地票”10万余亩、反哺“三农”198亿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达1.6万个,处于全国前列,有力地促进了集约化生产。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