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特产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特产文化 >


香飘九千里 福泽百代人—九阡酒的传说

文章来源:中华特产网   添加人:中华特产网    添加时间:2012-10-10 16:08   浏览量:

核心提示: 九阡酒是水族民间创造的一种传统酿造产品,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月亮山区九阡镇一带的水族民间以摘糯米为主要原料。

    九阡酒是水族民间创造的一种传统酿造产品,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月亮山区九阡镇一带的水族民间以摘糯米为主要原料,采集月亮山中100余种草药制成酒曲,利用当地特有的水质资源、气候资源、物质资源等综合因素生产出来的,香型独特、味道醇正、色泽金黄的一种酒,因地处九阡镇,故称九阡酒。

  九阡酒在水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俗语说“不喝九阡酒,枉到水乡走”,由此可见,九阡酒与水族的文化和历史具有直接的关系。据有关史料考证,水族是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的民族,自唐代以来就世居在三都这个地方,是本地土著民族之一。水族自称为“虽”、“睢”,汉族称为“水”,都是自称的音译。水族的“水”字称谓,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抚水州”,《宋史》中有“水曲”的记载,其后明代王守仁在《月潭寺公馆记》中称为“亻水     ”;邝露《赤雅》一书中还有“亻水     亦僚类”的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清代中叶之后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经过征求民族的意见,于1956年确定称为水族,1957年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酒与这支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水族人爱饮酒,生产劳累,逢年过节,始终离不开酒,因此水族民间世代都传承有酿造酒的技术,但当地最负盛名的只有九阡酒,是历代水族民间向皇宫敬贡的主要特产,倍受皇家的喜爱。

\"贵州特产—九阡酒\"  九阡地区出产的糯米酒,水族人民习惯称为“九仙酒”。这种酒色泽棕黄,香味馥郁,清甜可口,适量饮服,能提神助兴,舒筋活血,即使误饮过量,既不打头也不伤胃,只是安然入睡。因而有:“到了三都没喝九阡酒,就等于没有到过水族地方”的说法。九阡酒在水族地区享有这样高的盛名,与当地民间传说的故事有着重要的关系。

  传说:在九阡通往荔波的路边有户人家,靠种庄稼过日子。为了弄点零用钱,也给过路人卖点水酒、茶饭。这家老头子很想要个男孩,偏偏生下三个姑娘。前两个姑娘长得眉清目秀,看上去顺眼,心里还少烦一点,不巧,第三个姑娘生得又丑,老头子心里更不舒服。幸好老三还乖,不吵不闹,吃饱了就玩,所以给她取个名字叫啊懈。

  月亮山下的黄饭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春去冬来,转眼阿懈已是十六岁的人了。
一天,三姐妹各包着一团糯饭团上山打蓝靛叶,在山丫口地方碰到一个瘦壳壳的老太婆。老太婆向他们讨要一口饭吃,大姐歪着脸走过去;二姐埋着头不理睬;三妹过意不去,掰开自己的一半饭团送给老人家。月亮快爬上来了,三姐妹才背着蓝靛叶回来,大姐、二姐虽然吃了整团糯米饭,总觉得发慌;阿懈虽然只得半坨吃,可是一点儿也不觉得饿。

  又有一天,三姐妹上山打香菇,在路上又碰到一个双目失明、吊着鼻涕口水的老太婆向他们讨手帕擦脸。大姐吐泡口水走过去;二姐扭一扭不吭声;阿懈觉得可怜,就从怀里抽出一张绣花的新手帕递给老太婆说:“阿婆,这张手帕送给你好了。”这天,大姐、二姐跑遍九岭六弯山沟,都打不到半篮香菇;三妹阿懈一进山,碰到的香菇却摘不完。

  五月五,人们都说是采药的好日子,村村寨寨的人们都奔上月亮山采草药,一是要来治病,二是要来制酒药。阿懈三姐妹也背起青布口袋向月亮山赶去。不巧,在一座山的石磴路上,碰到一个倒穿着草鞋、跛脚的老奶奶。她见三姐妹过来,就哀求说:“姑娘啊,我爬不动坡,请你们背我一段路好吗?”大姐皱皱眉头走过去了;二姐拍拍围腰不答应;阿懈见过意不去就问道:“阿婆,背你到那点?”
“只要你背我过这九道拐就好了。”老太婆有气无力地回答。 \"贵州特产—九阡酒\"

  “来吧,阿婆,我背你上山去。”阿懈把老太婆扶起,拱着腰背她上坡。大姐、二姐见了,心里还嫌三妹多事,悄悄地在前边走。九道拐路又陡又窄,两旁的刺刺藤藤拦着路,阿懈一步一摇,背着老太婆慢慢爬坡。这个老太婆也怪,过第一道拐,她顺手摘路边的一丫树枝捏在手里;过第二道弯,又采了路边一蔸菜;每过一道,不是摘一丫树枝,就是拔一棵草,或是扯一蔸菜。有时还掐点嫩菜、草根递到阿懈嘴边说:“姑娘啊,你又累又渴,嚼这点菜尖草根解点渴吧。”阿懈也顾不了那么多,老太婆`递来的菜尖、草根,都嚼个绒烂吞下肚。说来也怪,一吞下去,头脑就清爽,身上就觉得长了劲。到了第九道拐,老太婆见阿懈满脸汗水象断线珍珠往下掉,老太婆说:“姑娘啊,今天拖累你了,又耽搁了你的活路,现在去不了月亮山,你就顺着来的路边,照着拣这些草草菜菜回去吧。”说着把手里捏的草药递给阿懈:“往后制酒药,再加这些进去,做好的酒你自己先喝。”

  阿懈正埋头看那些草药,辩认它们的名字:一支箭、扑地香、隔山香……,第五棵阿懈认不出了,忙问老太婆:“阿婆,这棵叫哪样?”可是听不到回答。阿懈一抬头,已见不到那个老太婆的踪影了。
“分明是个残废人,怎么走得这般快?”阿懈心里暗暗担心,往四下看看也不见人,只见日头近了西山顶,阿懈就按照老太婆交给的菜、草,照着采了一袋背回家。

  这年制酒药,阿懈把仙婆送的草药掺进去炖,滤得汁水拌糠捏成团儿晒干。阿懈心里高兴,不问阿爹、阿妈就蒸了二十斤摘糯米来试盘酒。第一天饭粒发醇,第二天散出酒味,第三天就出酒酿。这次出的酒比往常的多,阿懈按阿婆的嘱咐,自己先尝啊,真甜、真香!便多喝了些,朦胧中一觉醒来,她觉得今天空气特别清楚。“阿妈哟,你在哪里呀?” (责任编辑:中华特产网)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诚征英才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