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特产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旅游 >


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贵阳共识(2)

文章来源:人民网贵阳   添加人:zhtcw    添加时间:2015-06-29 10:32   浏览量:

核心提示: 高天成以发展生态友好型山地旅游造福一方百姓为话题,分享了裸心谷、莫干山等生态旅游发展成功案例。他认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繁重的都市生活压力催生对山地生态旅游的需求。所有建造工程应避免大面积的开挖

  高天成以“发展生态友好型山地旅游造福一方百姓”为话题,分享了裸心谷、莫干山等生态旅游发展成功案例。他认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繁重的都市生活压力催生对山地生态旅游的需求。所有建造工程应避免大面积的开挖,尽量保留原始自然风貌,同时建筑围护结构采用结构保温板,不仅大幅降低空调采暖的能耗,预制化模块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施工现场的破坏。

  汤之敏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社区生态友好型旅游”。生态旅游的生态模式包括生态旅游者,自然,本地居民,生态旅游供应链,和政府这五大主要利益相关者。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生态旅游业的实践有六条启示:第一是紧迫感。生态旅游是未来进入高价值游客市场的重要趋势,抢占制高点,急不容缓;第二是创造型。生态旅游不应该靠是政府补贴维持的包袱,在保护好环境和社区的前提下,其运作必须强调旅游资源的价值创造;第三是供应链。在某些景区有些生态游客游得失望,就是因为没有打造好从设施到各种商品服务完整的生态旅游供应链。只有完整的供应链才能保证游客在自然,文化和历险各个层面的深度体验;第四是营销网,生态游客分属于不同的利基(niche),政府和民间协会打造的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就至关重要;第五是调激励。要调整好生态游生态圈的各个单位的激励机制;第六是用科技,要用好合适当地环境的各种新技术来推行低碳低耗等环保目标。

  陈念萱以现身说法,以贵州为例,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他说,贵州地无三里平的劣势,在今天全球环境危机四伏之下,成为优势。贵州有七成绿地覆盖率,有许多少数民族仍守护着传统生活方式,减缓了现代文明对环境污染破坏的速度,而最后开发的劣势,反而享受了最先进的环保文明。将农产品与旅游需求结合,在台湾已有多年的成功经验,可以彼此借镜,尤其是经过海内外专家的交流后,各种产业创意,既帮助乡村居住者乐于守护家园,同时亦提供旅游者更享受的环境,彼此互利。贵州是最好的净土,需要自己来守护,从小培养热爱乡土的价值观,自然就会看见贵州饱含的幸福指数。

  陈平认为,美丽新乡村,要建立在尊重历史,尊重原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之上,要保持自身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关系,把原有的乡村人文文化景观建设与现代的文明联系在一起,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既要保留又要发展。中国的乡村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很多游客的兴趣从对于名山大川的向往,豪华城市的购物需求,逐渐转向对于自然风光、原生态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形式,然而,很多乡村旅游,管理者缺乏理性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慎重的思考,盲目、过度、快速的开发,在给乡村经济带来很多收益的同时,也给原本平静落后的乡村带来了新的困扰与侵犯,甚至使一些原本美好的原生态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事实上,乡村旅游应该有序发展,统一规划与指导,而不能任由市场与开发商主导。

  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代表与会者,发布《山地生态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贵阳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山地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环境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加强山地生态文明建设,维系山地自然与人文生态,促进山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山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山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山地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告诫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守住生态底线。如同珍惜我们的眼睛一样珍惜宝贵的山地生态。乡村旅游特别是山地乡村旅游,应当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机会、摆脱贫困、增加收入和提升发展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宗旨,使乡村旅游既能为民众带来幸福感,为游客带来愉悦感,又能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生态长美。

(责任编辑:zhtcw)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特产文化

>>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食品招商网 中国食品监督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中国特产报 湖北农业信息网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诚征英才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