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6-04-12 21:19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既“咸丰印象”之后,中华特产网又来到利川,帮助利川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利川的由来:
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
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1928)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1932)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0年属恩施地区。
1983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
1986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利川的气候:
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日照时数1409.2小时。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时数1298.9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时数1518.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