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4-12-17 14:05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4000公里总长的“六横七纵”高速路网连接所有县市,四通八达的陆路出省通道便捷了农产品卖全国;500多座水库加速建设,彻底解决农业工程性缺水难题,夯实山地农业旱涝保收基础;200多个农业园区承载山地梦想。
“江南千条水,贵州万重山”。
山地是贵州最大的省情和特色,城在山中建,山在城中留。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贵州人憧憬着有朝一日能走出大山、融入世界,期盼着外来客商能走进村寨、互通有无。然而,交通阻塞,群山连绵,似一道屏障横亘在前。贫困落后成为贵州的主要矛盾。
穷则思变。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尤其是近年来,知弱图强的贵州人在省委省政府“三农”发展新思路引领下,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凭藉特有的立体气候和生态多样性,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着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鲜明特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不同于北方冬季的萧瑟,本报“走转改”采访组穿行于黔贵大地,满目葱翠,山川秀美,不似江南景胜似江南秀。茶园、蔬菜大棚、油茶林、精品水果……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引领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希望的山地上绽放出现代农业耀眼的光芒。
山地农业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农业本身就是增绿产业,内含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因和功能。农业又是“接二连三”的产业基础,能够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能富民还能富省。贵州科学把握生态和发展辩证关系,在山地上建设现代农业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雨量丰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喀斯特地貌地表蓄水能力弱,水资源利用率不足10%。受限于工程性缺水,历史上贵州农业生产望水兴叹,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即便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于没有公路也运不出去。产品成不了商品,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加快发展成为贵州的主要任务。
进入新时期,贵州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贵州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为贵州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守住两条底线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守护好生态环境,必须科学把握生态和发展辩证统一关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
贵州农村人口占比大,农民贫困人口多,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但贵州资源丰富,拥有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秀美的山水,是天然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贵州而言,山地农业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潜力巨大,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优势产业。
从生态角度看,农业本身就是增绿产业,内含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因和功能。发展农业可以增加贵州生态容量,减轻环境污染压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从发展角度看,一方面,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空间广、产品附加值高,对富民强省作用大。贵州田少山多,生态优势明显,具备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先决条件,农业最有潜力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叠加的最优产业。另一方面,农业是“接二连三”的产业基础,既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物质保障,拉动内需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又可以带动农业内部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凡是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的地方,二三产业也比较发达,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繁荣。纵观国内外发展实践,农业不仅能富民也能富省,可以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进程步伐。
当前,贵州处于转型提质提速发展的新阶段,自身有能力投入更多人财物发展现代农业,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机遇,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同步小康,推动“三农”工作上台阶。基于对省情和农情的科学把握和分析,贵州执政者们认识到,贵州实现后发赶超条件最好、受益面最广的产业是农业。农业是贵州最大的优势,只要找准方向、摸准规律,在山地上也能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破除工程性缺水的掣肘,让珍贵的水资源蓄得住、用得上,保证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贵州各级财政投入真金白银,水利建设快马加鞭。2013年总投资1400多亿元的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地下水利用工程“三大会战”启动,一举改写了贵州解放60多年没有大型水库的历史,工程供水能力增加到102亿立方米。随着500多座水库项目全面推进,贵州农业将彻底告别“眼望哗哗河,有水喝不着”的尴尬。
交通滞后是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迈过的第二道坎。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贵州交通发展落后于全国,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带来经济社会的相对“欠发达、欠开发”,优质农产品产得出卖不掉,“深在闺中人不识”。
从2006年开始,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道路交通,省委、省政府提出“交通引领经济”理念,推进高速路网、高铁路网和小康路建设,重点将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让贫困地区农产品运得出去、卖得上价,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短短几年,贵州交通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南陆路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明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贵阳至广州、长沙、北京、上海的高铁布局建设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贵州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贵州以昂扬的姿态融入全国发展的大平台。再有两三年时间,贵州“六横七纵”交通格状网将进一步拉近与全国大市场的距离,为贵州优质山珍农产品“卖西部、卖全国”提供极大的运输便利。
“短腿”补长、基础补强,积聚力量的贵州现代农业蓄势待发。
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政府、企业、农民等共同参与组建园区“农业综合体”。园区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