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特产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特产新闻 >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我国今年粮食

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4-12-08 09:15   浏览量:

核心提示: 1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今年粮食生产形势等有关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回答了记者提问。毕美家说,今年粮食产量12142亿斤,增加103亿斤,增长0.9%,实现“十一连增”,连

“一扩两增”确保干旱之年再获丰收

  毕美家说,今年的粮食生产在经受了局部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重重考验,再获丰收,实属不易,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重农抓粮的劲头不减,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到位,防灾减灾及时有效。

  有记者提出,去年东北严重洪涝灾害,今年河南、辽宁又发生严重的旱灾,怎么旱了也丰收,涝了也丰收?毕美家说,尽管黄淮、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伏秋旱,由于是局部的,没有在全国发生大范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今年辽宁、河南夏季的干旱主要集中在河南的西部和辽宁的西部。今年辽宁秋粮减产88亿斤。豫西不是主产区,河南只减产了8亿斤。今年夏秋季节农作物最大受旱面积只有7000多万亩,比近5年同期平均少了2000多万亩,所以今年的灾害还是比较轻的。我国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不是这个地区,就是那个地区,有灾是必然的。

  毕美家进一步解释说,今年秋粮能够再获丰收,有三个积极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扩两增”。“一扩”是今年秋粮的面积扩大了,预计是11.9亿亩,增加了1165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的玉米增加了1137万亩,因面积增加和结构调整增产的粮食接近100亿斤,这弥补了一部分因灾的损失。“两增”,一是没有受灾的地区明显增产,有效地弥补受旱区域产量损失。另一个是去年受灾的省份,如安徽、湖南、广东、贵州、浙江,这些省今年条件比较好,没有减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两藏、两机、一聚焦”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

  在谈到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时,毕美家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视察,提出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农业部主要思路是在“两藏、两机、一聚焦”上下功夫。

  “两藏”:一个是“藏粮于地”,这是基础。重点抓两件事:第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第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另一个是“藏粮于技”。重点是抓好两件事:第一,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第二,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组装一批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典型。

  “两机”:一个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就是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个是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两方面: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聚焦”:就是聚焦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全国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地)有33个、产量占全国的43%。抓住了这一块,粮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在回答记者提出怎么看待一方面增产,一方面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时,毕美家说,党中央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核心要义是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个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我们的大思路。

  中央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集中力量保重点,这是由我们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同时,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近年来,我国的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的,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比我们低,同时还为了满足我们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适当进口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调剂。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今后可能还要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品种,但是谷物进口不会大幅增加。中国不会到国际市场上过多地采购谷物,因为我们的战略就是保证基本自给,而且还要考虑到我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

相关新闻

特产文化

>>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中国特产报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食品监督网 中国食品招商网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湖北农业信息网

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诚征英才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