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宝,首推人参;而人参之奇,又几至成谜。
大东北,神山圣水,山藏宝,水生金,野蕴奇珍,什么样的宝物没有呢?可是缕析条分,疏剔筛选,没有哪一种宝物比得人参的神奇!
其药用价值不必说了,李时珍已在《本草纲目》中备细说明。长白山里,人们惊异的是人参的另一份神秘。
人参有神草、鬼盖、人衔、土精、地精、血参、玉精等别名,李时珍曾对其一一注解。长白山中,采参人更喜叫其“棒槌”或“草仙”。叫“棒槌”是因为粗粗看去,外形确与浣女的棒槌相仿;叫其“草仙”,是因采参人发现:人参有王者之风,其生长之地,近身处不长杂草,即使被采参人“请”走,其地在百年内也不生任何植物。而周边的小草在白天总是侧倾向外,似为了让其更好享受日光之浴;日落后,却又齐齐地向人参一侧拱伏,一派拜揖护侍之姿。人参由此又被誉为“百草之王”。
在漫长的时间堆垒之下,长白山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参习俗。相沿相袭,而成山规。习俗必遵,山规必行。入山采参,不得说“挖”,必要说“请参”说“抬宝”,以示对草仙的诚敬和爱重。进山之前,需跪拜天地以求吉祥;入山后要搭建老爷府,跪拜山神求得护佑;发现人参,必跪拜老把头以示感谢;交易开秤亦要跪,移栽幼参到园圃,也要跪栽跪侍弄……
进山路上,要依次而行,老把头在先,二把头跟随,边棍第三……雏儿把式(少年)在后。人数去时为单,三、五、七、九不等,以求归采时为双,因为请得的人参也是“人”呢!路上不得多言,看山花野果,不可随意说好,说即得采,且不许卸载扔掉。说话亦有规矩,碰到老虎,须称“山神爷”,遇见蛇,不可叫“长虫”,要恭称“钱串子”“金镏子”。歇息称“拿堆儿”,吃饭、睡觉、取火分别叫“拿饭”“拿觉”“拿火”……寻参的索拨棍不能用来打一切生灵草木,不能扒皮;歇时立于身旁,睡时立于窝棚门口,放山归来,要留在山上。忌讳的是“麻达山”(迷路),或者饭锅坏了,饭碗摔了,遇此都要下山。尤其看重梦兆,梦老虎撵人、窝棚失火、吹吹打打出大殡…….皆属凶兆,要下山;梦见棺材、江河海水、姑娘媳妇……为吉兆,可继续上山。而一旦发现人参,必须抬大留小,不可一窝儿采净。有成熟的种子,要播于地下,留给后人。填平埯坑,插上树枝,不可弄得一片狼藉,并在附近砍出“兆头”(标识),标记此处出土多少人参及放山人数,以为后人留下提示。下山时,住过的窝棚不得拆,余剩的米盐火种不能带走,以留他人来用。
习俗从何而来,山规怎样产生?是缘于人参的神奇神秘吗?
人参奇特的药用功效与其奇异的生长习性,肯定令人生膜拜之心宝爱之意,草仙、地精、鬼盖,百草之王……是绵延千年的岁月里无数医家、病家、药物学家和采参人奉赠的至尊之称。有从始至终的采参规则,有近似宗教的虔敬仪式,大朴大诚,至真至情。哪一种植物,哪一种药物,有此隆誉呢?这当是产生采参禁忌习俗的文化心理土壤吧?
可是,也还需要有一种触媒来引燃,有一种介质来发酵。
大东北生成了这样的宝物,也发育了这样的磁场。
东北亚是萨满文化的故乡,自然崇拜是其精神核心,由萨满心衡之眼观之,山有魂,树藏精,草成魅,石蕴灵,万物有情。人参有恁多的异禀奇质,尊之爱之,尤嫌不足,于是礼之拜之,神而化之。禽有鹰神海东青,兽有虎王东北虎,木有树精柳树妈妈,人参作为百草之王而为草之仙,也就绝不亏情欠理。如此,长白山的人参,长白山的采参习俗,便都打上了长白山的印记,在地域文化的润泽下熠熠生光。
习俗是风,是而为风习,长白山的采参习俗,荡荡然熏拂了多少年呢!
可以想见,采参的诸多禁忌习俗,一定是在漫漫岁月里由一代又一代的采参人逐渐构筑的,敷设了规则,也就搭建了拜祭的庙堂,而与此同时,关于人参的神奇,以及大森林中采参人近乎梦幻的经历,也被神话化了。他们以传说故事的形式,在山野间翩翩飞翔。
东北民间,传说旧称“瞎话”,“瞎话瞎话,讲起来没把儿,听得吃豆包不粘牙,乐得老太太满炕爬。”长白山里,传说如海,瞎活成筐,海里捞,筐里捡,翻过来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些传说,大多是关于人参的传奇故事。
认真考证,这些传说,最初都是真实生活的摹本。采参人的一次惊险奇遇,可能就成为一则故事传说,采参人就是这些传说的创作者。山岭连绵,树海滔滔,无边的森林,人看着是寂静的,其实却是喧闹的,虎啸熊吟,鹿鸣禽语,是财富的聚宝盆,也是死亡的黑陷阱,一次放山采参,常常也就是一次生死历程。在传说故事里,人参幻化为美丽善良的姑娘,调皮可爱的山孩子,真诚仗义的老人……而更多的,是采参人的故事……
淘金、采参、伐木放排,是长白山旧时的三大行帮,其中尤以采参历史最久,人数亦最多。清代,一直以发放票照的方式对人参实行专采专卖,乾隆年间,一年发放票照多时达一万余张,朝廷一年所获人参达几万斤。票有定额,大棵人参必须按例纳贡,小枝人参方可领照售卖。私采者则称“偷山”,偷山之人,每年则无可计其数,吉林将军衙门在乾隆末年的一次搜山中,便驱赶出偷山者5000多人。这些采参者,大都是闯关东的流民,一支队伍,三五七九人,多寡不等,生张熟李,南腔北调,荒莽之中,必须同心同力,克服自然的凶险。最怕是见财起意,临难而逃……因此在众多人参故事传说中,也就颇多奇情侠胆、大勇大义之事,在随处潜伏着险情凶象的高山大岭间,那就是温暖生命的灯火。
有孙良者,与朋友结伙进山采参,途中朋友失散,孙良舍身相寻,七天后绝粮而死,今人考订,孙良人为真有,事乃实存。这位山东莱阳人的英雄义举,并非杜撰,采参人尊其为采参行的祖师爷老把头,遽尔成神,每在冥冥之中显灵护持采参人,方才有了传说的迷离意蕴。
日月交驰,岁月演替,传说不老。这些故事,应该就是长白山采参人民间文本的叙事史诗。
今天,长白山中采参人踏出的草径,有一些也还依稀可辨。
他们的足迹消失了,可是喊山的遗响隐隐可闻……
这里,衍生了几近原始宗教的采参习俗,演绎出无数的故事传说,也演化出一批与大地山河同生不朽的地名,如靖宇县濛江之滨的八宝栏子村,是因清代有闯关东人在那里采得八棵大参,一带野岭荒沟,此后渐渐人烟辐辏。桦甸市老金厂乡的棒槌营子,是因清末有淘金王韩边外在此栽种人参,人聚而成营,可见其规模。另外,又有采集木耳山珍的“采营”,伐木的“木营”。
禁忌如风,传说如歌,地名如碑铭。它们根连枝结,云缠雨牵,共同结构了长白山人参文化。
虔敬如对神祗,可是,一切却又素朴至极:没有繁复且华丽的祝颂之词,采参活动中的一切用语,土得和土匪黑话一样有一股土腥味儿;没有翘角飞檐的耸天殿阁,老爷府不过就是三片大石,祭品也不过一个猪头、两盅老酒、三炷土香,棒槌锁也不过两个铜钱一根红头绳,视如至宝的索拨棍不过就是一根皮也没剥的细木棍……简洁简单,朴素朴拙,这也正是东北森林文化的特征,丝丝缕缕透着人类原初文化的气息。
这是结岭成峰之作,汇江入海的诗篇。人参文化,狩猎文化,木帮文化……同为森林文化的单元构成。恰如长白山包蕴万象,莽莽乎而为三江之源……内中,人参文化又最是斑斓多彩了,没有哪一行帮有这么周致完美的祭祀礼仪,人伏地躬行,而在天风荡起的林涛间,又穿行着传说的彩色羽翼……
我祈望:那些山规,那些禁忌,是永远不要作废的进山门票。
那些习俗与传说,其实在朴拙中潜藏深邃。进山采参,必须精诚团结,友爱互助,对内对外,都要一切以义为先,不得见利忘义,不可临危弃友……正是普适的社会伦理。而其涵蕴的自然伦理就更为可贵:发现人参,一定抬大留小,不能贪得无厌,尽数采之。采挖后出现的坑埯,也要仔细填平,覆以草叶树枝,这和狩猎山规中“春不打母,秋不打公”,不打“绝后猎”,不做绝后事,都为自然伦理的朴素呈现。
人是自然之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是自然伦理哲学的核心价值。而我们对此长久以来取一种漠然之态,以贱视之心行毁灭之事,撒绝后网,打绝后猎……山河困窘之际,我们也将走入生存的困境……
长白山人参文化,曲折而隐秘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伦理的山林式范本,那些山规,那些禁忌,都是一种诠释与注解,作了今天科学自然伦理观的史诗性开篇。
山河不老,草仙不老。
记住并谨守那些山规吧,我们也就拥有了走进长白山绝世风景的永远的门票……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