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2-11-13 14:38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普及程度最高、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一种传统文化载体。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普及程度最高、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一种传统文化载体。
剪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应该在西周初期就已具备雏形,这主要与祭祀、巫术、占卜活动有关,当时的剪纸基本是用刀、剪在一些薄形材质(如骨片、木屑、兽皮、树皮、树叶等)上的刻削和雕琢,剪的成分很低。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产生,是在汉代以后,也就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随着纸张的广泛应用,剪纸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情致,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慢慢走入民间、扎根群众生活,普及开来。实现了由小众雅趣向大众文化的变身,最终成为劳动妇女展现自己心灵手巧、表露内心情感、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艺术手法。
剪纸按照使用的时间、场合、功能的不同,大致分窗花、喜花、礼花、头花、饰花等。窗花是年头节下剪出吉祥富贵、欢乐喜庆的图案贴于窗户、门框、厅堂之上,博取一年一节的好彩头,常见的有喜鹊登梅、五子登科、招财进宝、花开富贵、连年有余、生肖兆福等;喜花是结婚、生子、寿诞、升职发财等吉庆欢愉、热闹祥和场面的心理祈愿和文化点缀,“囍、福、寿”是最普通、最标准的喜花剪纸的选择;礼花是礼仪社交、亲友往来、青年男女心仪时互赠的贺物……
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它的基本语言符号或者文化要素就是铺陈、装饰、夸张化的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变换,以抽象、联想、变形的方式强调灵感、顿悟、感触和体察,是一种平面效果构成的轮廓造型艺术。是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知识阅历、文化积淀借助于灵性和技巧来张扬个性、表现心结,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民间剪纸多采用“以意构象”、比兴托寓的手法,表达美好的人生愿景。
我国的民间剪纸大体分南、北两大流派。南方剪纸讲究细腻婉约、精巧灵动、秀丽活泼,水色氤氲、湖光潋滟的气息较重。北方剪纸突出粗犷奔放、豪迈激扬、古拙明朗、淳朴简洁,苍山高远、古树遒劲的韵致鲜明。甘肃剪纸无疑是北方剪纸的重要一脉,不光在手法技巧上延续、传承着北方剪纸的风格,而且流传范围遍及全省各地。甘肃剪纸中的庆阳剪纸、会宁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清水剪纸、瓜州剪纸、通渭剪纸、敦煌剪纸、华池剪纸,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庆阳剪纸彰显着农耕文明的主线,体现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原始、质朴和刚毅、达观的性格,生殖崇拜、生命呵护、生活追求是其主旨。传统的庆阳剪纸代表作品有《生命树》《抓髻娃娃》、狮、虎、龙肖形图案等。会宁剪纸主要表现在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文学戏曲人物和当代现实生活等题材方面,想象丰富、亦庄亦谐,在形式上注重图案的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手法的灵活应用。
甘肃现代剪纸一个最鲜明的创新在于普遍大胆借鉴中国画和传统书法的表现手法,注重写意与写实的融通变化,寻求动与静、虚与实、点与线、平面与立体的最佳结合,强化视觉冲击,引发心灵震撼,突出现实内容和正面宣传效果。同时在艺术上更富有装饰和设计创意,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健康进步、昂扬向上的成分越来越多。
中国剪纸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通过,中国剪纸被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这份荣耀和喜悦中,就包含着甘肃剪纸在内的全国各地剪纸共同传承的民族基因和共同创造的文化要素。
(责任编辑:zhonghuat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