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未知 添加人:zhonghuatechan 添加时间:2013-03-12 10:27 浏览量: 次
核心提示: 早在明朝烟台就有本地苹果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烟台苹果享誉国内外,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够说清楚烟台苹果“根源”的人,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了。这也难怪,越是熟悉的事物,人们往往越是懒于刨根问底,探究它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烟台苹果的起源是与一位传教士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早在明朝万历46年(1618年)的《福山县志》卷一“地理土产类”中,就记载福山境内栽培有“花红”等;清顺治17年(1660年)的《邓州府志》记载着“黄县名产频婆、花红、楸子”;清康熙12年(1673年)的《福山县志》记载果类中有苹果、花红等;清同治11年(1872年)《黄县志》记载苹果“曰频婆、曰花红、曰楸子”。这些史料证明,烟台苹果文化寻根在1618年以前。但那时的苹果栽培均属于小苹果品种,也就是通常说的本地苹果。
烟台开埠,传教士引进西洋苹果
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1871年,辗转在中国各地传教多年的“洋人”———1829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传教士倪维思,又到了烟台。传教之余,他发现烟台的气候、土壤等与美国相似,而所产水果远不如美国,于是就萌生了改良果树的念头。他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购得坡地十余亩,栽上了从美国带来的西洋苹果、西洋梨等,建起了“广兴果园”。年轻时学习过果树栽培技术的这位“洋教头”,以嫁接、育苗等方法在烟台的“广兴果园”培育苹果,使之成为具有特别香味的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成功,附近州、县的人民竞相推广,很快就成为农家重要的副业。自此,烟台成为我国西洋苹果与本地苹果相嫁接的发祥地,也便有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烟台苹果”。
时至今日,中国苹果出口四成来自烟台
1948年,烟台二次解放,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涅槃后的烟台苹果枯木逢春。烟台顺势而为,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果农发展生产。1950年3月4日《胶东日报》曾报道,“福山农民恢复果园,去年以来新栽植苹果1398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环境下的烟台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又创历史新纪录。到1985年,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134.27万亩,总产量53868.5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国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秋花皮、红玉等。幼树主要有红富士、烟青、新红星等。
至此,烟台苹果的品种出现一个新的转机,已由青香蕉、红香蕉、国光等品种改植为红富士。烟台的科技工作者经过实践、试验,又培育出烟富1—3号、烟富1—6号,烟嘎1—2号等新品种,其品质更加优越,目前全市已发展到260多万亩,总产量达到400多万吨。
由于质量上乘,“十一五”期间烟台苹果出口数量迅速增长,由“十五”时期的25万吨很快增加到60多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以上,持续领先全国地级市水平,领跑国内外市场。